自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(IASP)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立为“世界镇痛日”,中华医学会也将每年10月的第3周定为“中国镇痛周”。
2024年世界镇痛日主题为:关注疼痛的性别差异(Sex and Gender Disparities in Pain),重视疼痛在感知和调节方面的性别特征和差异,并解决疼痛研究和治疗中存在的与性别特征与差异相关的问题。
研究表明,女性具有对疼痛表现比男性更为敏感、更为强烈和更长时间的疼痛反应。在疼痛治疗上,更加需要社会理解和包容,采用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。
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

疼痛是身体经常出现的状况,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,或类似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。
疼痛是很多病症的伴随症状,是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、最频繁的一种主观内在感受。疼痛已被确认为继呼吸、脉搏、体温和血压之后的“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”。轻微、短期地疼痛容易被人忽略,忍一忍可能就过去了。我国疼痛患者远超3亿人,且正以每年1000万—2000万的速度增长。中老年人普遍患有至少2种常见疼痛。人们对疼痛的忍耐,往往也会耽误很多疾病的最佳诊疗时机。长期的局部疼痛会诱发各种并发症,甚至致残和危及生命。
疼痛不应被忽视,而应得到及时、科学的关注与管理。
疼痛的分类
按时间来分
急性疼痛:疼痛时间小于1个月。
亚急性疼痛:疼痛时间大于1个月且小于3个月。
慢性疼痛:疼痛时间大于3个月。
按疼痛的部位来分
可分为躯体痛、内脏痛、神经痛。
按疼痛的深浅位置分
浅表痛:位于体表皮肤或黏膜;
深部痛:内脏、关节、胸膜、腹膜等部位的疼痛。
按疼痛的表现形式分
局部痛、放射痛和牵涉痛等。
按疼痛的性质来分
常见的有酸痛、胀痛、刺痛、刀割样痛、绞痛、烧灼样痛、放电样痛、搏动样痛等。
世卫组织将疼痛划分为5度
难受、好发、易忽视的牙痛
“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却要人命”,肯定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难以言喻的牙痛。
据《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》数据:
排名前五的疼痛为:
骨骼肌肉疼痛:占比80.4%;
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来的疼痛:占比53.1%;
头部/颌面部疼痛:占比48.4%;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:占比40%;
牙疼:占比31.3%。
中老年备受煎熬的两大常见疼痛:带状疱疹相关疼痛、牙疼。
半数疼痛老人拖延就医,导致疾病加重。
大量老人没有疼痛预防意识。数据显示,认为牙疼可以预防的中老年人仅占28.7%。
口腔疾病产生的疼痛既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,还引起诸多身体其他疾病,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。
口腔疾病导致的疼痛
龋齿:细菌性疾病,因此它可以继发为牙髓炎和根尖周炎,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。初龋一般无症状,当龋洞变大而深时,可出现进食时牙痛,吃甜食或过冷、过热的食物时疼痛加重。
牙髓炎:多是牙髓感染,药物或温度刺激引起,其疼痛为自发性,阵发性剧痛,可有冷、热刺激痛和叩痛。
根尖周炎:多由牙髓炎扩散到根管口,致根尖周围组织发炎。表现为持续性牙痛。患牙触、压痛明显,不能咬食物。
牙外伤:如意外摔倒、碰伤或吃饭时咬到砂粒等致牙折或牙裂开,引起牙痛。
智齿冠周炎:智齿萌出困难(阻生),加上口腔卫生不良,引起牙冠周围组织发炎、肿痛。
牙周炎: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。慢性牙周炎疼痛一般不剧烈,基本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,只是感觉牙齿不同程度的松动、咀嚼酸软无力。急性牙周炎患牙松动程度和疼痛程度更明显一些,多为持续钝痛、闷痛,可能伴有牙周脓肿。
食物嵌塞:有时候仅是菜屑卡在牙缝而引起轻微疼痛和不适。此时只需清理干净嵌塞的食物,敷以消炎、止痛药物即可。
楔状缺损:此症状多由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引起;磨损加重会出现牙本质过敏,继而发生牙疼,严重者导致牙髓炎、根尖炎、牙齿折断等。
牙本质过敏:表现为牙齿对温度、化学性、机械性刺激产生酸痛不适感。凡能使釉质完整性受到破坏,牙本质暴露的各种牙体疾病,均可发生牙齿感觉过敏症。
颞下颌关节病:张、闭口时有疼痛感、发出关节弹响及大张口受限等一组疾病的总称。
口腔黏膜病变:口腔溃疡、口腔疱疹等口腔黏膜病变可能导致疼痛和灼热感。
口腔肿瘤和囊肿:口腔肿瘤和囊肿可能引起局部长期口腔疼痛。
世卫组织确定的口腔健康的5大标准之一,就是口腔没有疼痛或者不适。
作为慢性疾病的口腔疾病,其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,潜伏期长,病程迁延,持续时间长。
口腔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主,注意日常口腔护理,每天2次刷牙、饭后漱口,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洁牙。一旦出现牙齿疼痛,不论是哪种情况,都应尽快就医,以免小病成大病,做到及时治疗。
口腔健康,全身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