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脏是人体的“解毒工厂”,承担代谢、免疫、解毒等重要功能;而口腔是消化系统的“门户”,两者看似遥远,实则通过微生物、炎症因子和免疫系统紧密相连。近年来,多项研究揭示:口腔健康问题,尤其是牙周炎等慢性炎症,可能成为肝脏疾病的“隐形推手”。值此第25个全国爱肝日,让我们以科学视角,解读“护牙护肝”的重要性。
一、牙周炎:肝脏健康的“潜在威胁”
牙周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口腔炎症,以牙龈出血、牙齿松动为典型症状。研究发现,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致病菌(如牙龈卟啉单胞菌)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肝脏健康:
1.细菌入血,直接损伤肝脏
牙周致病菌通过破损的牙龈组织进入血液,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,激活肝脏免疫细胞(如Kupffer细胞),引发慢性炎症反应,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。
2.肠道菌群失调,诱发“肠漏”
每日吞咽的唾液中含有大量致病菌,长期牙周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能失衡,肠道屏障功能减弱,细菌代谢产物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,加剧脂肪堆积和炎症反应(即“口-肠-肝轴”机制)。
3.炎症因子风暴,加速肝病进程
牙周炎患者体内持续升高的炎症因子(如IL-6、TNF-α)可通过血液扩散至肝脏,激活NF-κB等信号通路,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,加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展。
日本一项针对341名患者的研究发现,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肝纤维化风险显著增加,牙龈卟啉单胞菌的LPS可直接诱导肝脏脂肪变性。
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显示,口腔健康不佳(牙龈出血、牙齿松动)者患肝癌风险增加75%,可能与口腔细菌引发慢性炎症及肠道菌群紊乱有关。
二、肝病患者需警惕口腔健康问题
肝脏疾病与口腔健康存在双向影响。例如:性乙型肝炎(CHB):乙肝病毒可存在于龈沟液中,牙周炎患者龈下出血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;同时,牙周炎引发的免疫紊乱可能削弱机体抗病毒能力。
肝硬化与肝癌:肝功能受损患者更易出现口腔黏膜病变、牙龈出血等问题,而口腔感染又会通过炎症反应加重肝脏损伤。
临床建议:肝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,及时治疗牙周炎、龋齿等疾病,减少细菌感染对肝脏的二次伤害。
三、爱肝日从关爱牙齿开始
1.定期口腔检查
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及牙周检查,早发现、早治疗牙周炎,避免细菌持续进入血液。
2.科学清洁口腔
使用含抑菌成分的牙膏,搭配牙线、冲牙器清洁牙缝,减少牙菌斑堆积。
3.控制全身炎症
牙周炎患者可配合医生进行炎症因子监测,必要时通过药物或牙周治疗控制口腔感染。
4.肝病患者加强防护
肝硬化、脂肪肝患者需注意口腔黏膜变化,避免过硬食物损伤黏膜,慎用可能损伤肝脏的抗生素。
口腔是全身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肝脏是生命的“守护者”。维护口腔健康不仅关乎牙齿美观,更是守护肝脏、预防肝脏疾病的重要一环。
3.18全国爱肝日,让我们从日常口腔护理做起,为肝脏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!